北京有什么鲜为人知的、很好玩的地方?     DATE: 2023-09-26 21:09:37

原标题 :北京有什么鲜为人知的北京、很好玩的人知地方?

人有风骨,城亦有风骨  。好地方骨定身姿 ,北京风存精魂。人知以北京城为例 ,好地方其骨在长城之刚劲,北京故宫之恢弘,人知永定之波澜,好地方太行之苍茫,北京是人知谓扼襟控咽,虎踞龙盘 。好地方

其风何处寻也?或长安御街 ,北京富丽堂皇 。人知或后海篷舟 ,好地方清波婉扬 。或胡同杂院 ,京韵吆嗓 ,或高楼广厦,钟鼎琳琅 。骨建一城 ,风展多面。初遇生情 ,百游不厌 ,是谓城之魅力也  。

作为一个在北京生活了二十几年的人来说,这座城市的每一面早已是司空见惯  ,唯独其中有一面,让我流连忘返。只因这一面让我看到了三个人 ,三个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的人 。

和雍和宫 、潭柘寺相比 ,这一面没有精致大气的门脸,但那几间矮小的祠堂 ,却撑起了两个朝代的正义。和八达岭、紫禁城相比 ,这一面没有熙熙攘攘的人流 ,但正是因为这份清净,保留了一份它本该有的庄严。

这一面,不施粉黛 ,清素闲雅。这一面 ,不贪名利 ,淡薄宁静 。如果非要给这一面,起个名字 ,那便是两个字,余曰  :正气。

2019年2月27日,我和几位朋友 ,踏上了这一趟正气之旅。

一 、袁督师祠

在北京广渠门外有一片居民楼 ,谁能想到在这高楼林立之间,隐藏这一座祠堂。这里是明朝督师袁崇焕的头颅埋葬地。

关于袁崇焕其人 ,历史上有很多的争议 ,有人说他言过其实 ,有人说他壮志未酬 。有人说他含冤被杀,有人说他罪有应得,众说纷纭,各有评辞 。在此不讨论袁崇焕,只想说袁崇焕墓旁陪葬的那位小人物。读懂了这个小人物,也就读懂了袁崇焕 。

崇祯三年八月,崇祯皇帝以通敌之罪,将袁崇焕凌迟处死 ,弃尸于市 ,无人敢去收尸。这时一个小人物出现 ,他是袁崇焕部下一名佘姓义士 。佘义士深夜窃走袁崇焕头颅,埋葬于家中庭院 ,并留下家训,要家族子弟世代守墓。这一守便守了十七代,这一守便守了三百多年。

清乾隆四十七年 ,乾隆帝下令为袁崇焕平反昭雪,此地重修了坟茔,并建起了祠堂 。如今,为了文物保护 ,清空了祠墓附近的民房,但祠堂内还专门为佘家第十七代守墓人佘幼芝,留下一间房间。那位佘义士的坟冢就埋了袁崇焕墓的旁边,不管生前与身后,他都永远守护着那份家族世代传承的坚贞 ,守护着那份超越历史之上的光荣 。

佘义士的故事,让我想起了另外一位小人物 ,他姓隗 ,是一名狱卒 。

宋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,一位将军在大理寺含冤而死 ,因为是皇帝的下令 ,所以无人敢去收尸。这时一名隗姓狱卒趁着夜色 ,冒死把将军的遗体背出了杭州城,埋在钱塘门外九曲丛祠旁。绍兴三十二年,宋孝宗即位,为将军平反。隗狱卒之子告以前情,于是把将军的坟墓迁葬西湖旁的栖霞岭  。自此 ,西湖旁边多了一座坟墓 ,杭州城多了一份骄傲,我们这个民族多了一份信仰。这位将军的名字  ,叫做岳飞 。

对于岳武穆之死 ,《宋史》曰:呜呼冤哉  。

对于袁崇焕之死,《明史》曰:天下冤之  !

隗狱卒与佘义士便是这是天下喊冤之人的两位代表 ,因为他们的出现 ,让我相信人心是公道的 ,它不像官方史书当中  ,那是王侯将相们的天下。当隗狱卒与佘义士决定去做一件,他们认为是对的事情时  ,这两位小人物与他们守护的大人物一样  ,与日月同辉 ,与青山不朽。

二 、于忠肃祠

北京的东长安街  ,车水马龙 ,灯红酒绿。街边有一座古朴的祠堂,显得的格外的亮眼  。这里原先叫做西裱褙胡同 ,因为街对面是科考贡院,很多文士考生在这里裱褙字画 ,因此而得名。

如今 ,科举制已经成为了历史。那条西裱褙胡同,也因城市改建被拆除。但历史并没有忘记当年这条胡同里住过的一位人  ,这里是明朝少保于谦的故居,现在叫做于忠肃公祠。

五百多年的北京城 ,一个枯瘦的身影登上了德胜门城楼 。城下是蒙古也先的千军万马,城内是决议南迁的惶惶人心。提议南迁的人应当斩首 !京师是天下根本,只要一动便大事去矣。难道不见宋朝南渡故事吗?于谦这一战 ,挽救明朝社稷于水火  ,保住了华夏半壁疆土。

英雄本来就该归于战场 ,归于社稷 ,归于人心 ,但偏偏被搅入了权谋  。土木堡之变后,明英宗被也先俘虏北方 ,于谦扶立明代宗继位。后来,英宗回朝  ,夺门复辟,清算代宗旧党。于谦在这座他曾经保卫过的城市里 ,含冤被杀  ,家无余财 。

据《明史》记载,于谦死后,有一名叫朵儿的小士兵,在于谦受刑的地方洒酒恸哭 。于谦的政敌曹吉祥看到后,十分生气 ,鞭打士卒。到了第二天,这位叫朵儿的小士兵 ,依旧在在于谦受刑的地方洒酒恸哭 。后来 ,曹吉祥不在了,明英宗不在了,连明朝江山都不在了。但从古至今 ,还有无数像朵儿这样的人 ,会来到于谦祠墓前追思祭拜 。这便是人心的力量 。

于谦祠我多次来访 ,但每次都有不同感触 :

拜于忠肃公祠,需晴天白日祭之 ,唯晴天白日可表其光明磊落之心 。

拜于忠肃公祠 ,需暗云阴雨祭之 ,唯暗云阴雨可表其悲壮怆然之情。

拜于忠肃公祠 ,需松柏冬雪祭之 ,唯松柏冬雪可表其刚劲高洁之品 。

拜于忠肃公祠,需杨柳春风祭之,唯杨柳春风可表其通雅清丽之气。

走出于谦祠,大风吹过,乍暖还寒。不知道五百多年前,于少保迎战瓦剌军的那天 ,是否也是这样的天气 。此刻 ,我想起了杭州于谦墓前的那副对联:血不曾冷 ,风孰与高。

三 、文丞相祠

北京有三条以人名命名的道路,一条是赵登禹路 ,一条是张自忠路,一条是佟麟阁路,三位将军都是抗日名将,战场殉国。就在距离张自忠路不远处,还有一条北京唯一以人名命名的胡同,那就是文丞相胡同 。七百多年前,文天祥被囚禁在这里,并写下了荡气回肠《正气歌》 。

正气者 ,至大至刚之气也  。

他的朋友们来这里劝降,文天祥拒绝了,因为忠高于义  。他的妻子来这里劝降,文天祥拒绝了  ,因为国高于家 。忽必烈来这里劝降 ,文天祥拒绝了 ,因为名高于利 。投降元朝宋恭帝前来劝降,文天祥依然决绝了。当他拒绝宋恭帝的那一刻 ,文天祥已经完成了人格的升华,他不再是一朝之臣 ,而是万代之圣 。他不是忠于某个政权,也不是忠于某个朝代 ,他是在忠于一份绵延千古 、融汇自身的道统 。

道统信仰 ,是中国人独特的信仰 。

诸葛亮写《出师表》 ,岳飞抄《出师表》 。到了宋末  ,文天祥被俘后 ,在狱中愤然写下《正气歌》 ,里面有这样一句话:"或为《出师表》 ,鬼神泣壮烈 。到了明朝 ,年幼的于谦在自己书桌前 ,又贴上一张文天祥的画像……信仰 ,就是这么传承下来的 。

走出文丞相祠 ,我们一行人穿过南锣 ,来到后海。后海边欢声笑语,歌声悠扬 。在一家酒吧中,传来熟悉的旋律,那是老狼的《恋恋风尘》,歌中有这样一句词  :当岁月和美丽 ,已成风尘中的叹息 ,你感伤的眼里,有旧时泪滴……

汉唐宋明的繁华,已被岁月淹没 。帝王将相的伟业,已成风中叹息。但我们在《出师表》、《满江红》、《正气歌》、《石灰吟》当中,还能看到一个坚定的眼神,读出了一滴光荣的眼泪 。这滴眼泪 ,早已高于河山 ,高于天地,高于万古。

上联  :宋室存亡,明室安危,此三人不朽 ,为师为相为将 。

下联 :下则河岳 ,上则日星,养千秋正气,无左无右无前 。

——题袁崇焕墓、于谦祠 、文天祥祠。